人们印象里的重症医学科(ICU),有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有患者紧锁的眉头,有机器不停的运转声,还有急促的警报声这里,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走进恩施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精密的监测设备静静伫立,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记录下生命的律动。医护人员忙中有序,或为患者翻身吸痰,或进行输血治疗,每个动作专业且专注。他们用精湛的医术和无尽的耐心,守护生命,为每位患者点亮希望。
在重症医学科,“时间就是生命”这句线日早上,袁女士突发心跳、呼吸骤停,生命危在旦夕,被紧急送到恩施市中心医院急诊抢救室。
经过1个多小时抢救,袁女士终于恢复自主心跳。该院重症医学科专家、副院长涂学平立即安排重症医学科团队提前做好接收准备。
生命体征极度不稳定,全身皮肤紫绀、冰冷袁女士转至重症医学科后,专家团队迅速开展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继续救治。
IABP是一种通过机械辅助改善心脏功能的介入治疗技术,大多数都用在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或心脏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等危重病情救治。
重症医学科团队密切配合,15分钟内完成消毒、铺单、穿刺、置入鞘管、沿导丝送入反搏气囊、连接气泵等一系列操作。在IABP支持下,袁女士血压趋于平稳,体温逐渐恢复。这是该院重症医学科团队完成的恩施市首例重症床旁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病例。
“灵活运用IABP辅助救治手段,赢得抢救时间,对高龄重症患者的救治具备极其重大意义。”涂学平介绍,近年来,重症医学科着力把常规技术做精、做细的同时,创新开展血浆置换、经皮气管切开术、枸橼酸钠体外抗凝技术等新技术、新项目,在临床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恩施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成立于2006年,是恩施州最早建立的综合性ICU之一。2013年,重症医学科成为该院一级学科。2019年,该科被评为恩施州重点临床专科。
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马超介绍,科室现有床位20张,设有层流洁净病房(含病区大厅及VIP病房)及负压隔离病房。科室配有多种类型的呼吸机、持续性肾替代治疗仪、全自动血气分析仪、纤维支气管镜、床边超声仪、转运呼吸机、除颤仪、很多类型的输液泵、肠道喂养泵、亚低温治疗仪、多种类型的喉镜、微波治疗仪、振动辅助排痰仪等先进治疗及监护设备。多年来,重症医学科团队不断探索研究,努力提供精细的临床治疗方案,通过精确诊断和科学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和其他专科不同,重症医学科从来不是单打独斗的“孤胆英雄”,而是多学科协作共同抵御病魔。
重症患者的病情往往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可能同时涉及多个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为此,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一定具备多学科本领,善于与其他科室专家紧密协作,整合多学科专业相关知识和技术,才能为重症患者争取最佳治疗效果和最大生存机会。
多年来,重症医学科以危重病急救为工作重点,充分发扬团队合作精神,优化医疗流程,提升医疗质量,与其他学科加强协作,确保救护工作高效开展,为患者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2024年9月21日,50多岁的吴先生因消化道出血手术后转至重症医学科接受专业的治疗。治疗过程中,重症医学科医生及时有效地发现吴先生又出现出血症状。经消化内镜、消化道血管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后,重症医学科迅速联系胸外等科室专家为患者进行急诊介入手术。术后,吴先生再次转入重症医学科接受进一步治疗。经多科联合治疗,吴先生康复出院。不久后,他特意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马超说,经常有患者及家属给科室送来锦旗。一面面锦旗背后,是一次次生与死的极限拉扯。“我们将全力以赴,换来更多患者的转危为安。”马超说。
“在ICU病房,患者基本无法自理,要求我们24小时悉心照顾。”马超介绍,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针对重症患者医疗需求的特殊性,通过多种形式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优质、高效、专业的医疗服务。“重症医学科必须有一支扛得起责任、打得赢硬仗的高素质医护团队。”
科室十分注重人才教育培训。马超介绍,科室采取内培、外引共同发力的方式,先后选送多批医务骨干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和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进修。同时,科室每月开展教学查房、集中授课等,鼓励科室医护人员提升学历,提高科室医护人员综合素质。
2021年10月,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郭磊前往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进修,重点学习“picco监测”这一新技术。
picco监测即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可实时准确监测患者重要血流动力学参数,有创伤小、操作简单便捷等优点,能为临床提供全面、精准的信息。通过学习,郭磊熟练掌握并积极推广这一新技术。
一方面,他主动承担起科室首例picco监测操作任务;另一方面,他通过详细讲解、生动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演示,向同事们介绍picco监测技术原理、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优势。在他的努力下,picco监测技术在科室顺利开展起来。如今,该技术已成为科室的常规诊疗项目之一。
截至目前,该科获湖北省卫健委资助面上项目一项。近5年来,科室医护人员在SCI、中华系列期刊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
“永不止步、永不退缩。我们将继续发挥学科引领的辐射作用,开展多学科深入研究,持续提升科室在恩施地区的影响力,守护好生命之光!”马超说。